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語
獅子舞是我國流行最廣泛的一項(xiàng)游藝活動,起源于三國興起于南北朝,到唐朝已相當(dāng)普遍。我國素有“北方獅子舞”和“南方獅子舞”之分。“北方獅子舞”的獅子,外形全身由獅被遮蓋,舞獅者只露出雙腳,下身穿著和獅被同色的褲子和花鞋。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繡球作引導(dǎo),并先開拳踢打,以引誘獅子起舞。舞獅動作有跌打、翻滾、跳躍、搔癢、抓耳等,還有滾繡球、過跳板、上樓臺等。舞獅時(shí)配以京鼓、京鈸、京鑼,樂聲昂揚(yáng),動作合拍,生動活潑,維妙維肖。
“南方獅子舞”以廣東獅子最具特色,潮州獅子舞頗有代表性。其獅子造型是:大頭、凸額、鉤角、身形斑駁有花紋。獅頭外殼是竹篾結(jié)構(gòu),紗紙粘裱褙,薄綢作里,并涂上五彩繽紛的圖案。有的前額裝上鏡子,眼睛安上玻璃球,光彩奪目。廣東獅子舞由三人組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一人扮成“大頭弟”。“大頭弟”頭戴面具,手執(zhí)大葵扇,引導(dǎo)獅子起舞,動作滑稽可笑。舞獅時(shí)伴有鑼鼓隊(duì),獅子隨著鼓點(diǎn)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在模仿動作上,有舔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等。
![]() |
![]() |
管理員
該內(nèi)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