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語
竹馬戲早期的劇目以“弄仔戲”為主,表演時多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如《砍柴弄》、《士久弄》、《搭渡弄》等。也有二丑二旦的表演,叫做“雙弄”,如《番婆弄》。明末清初,受到其他劇種的影響,竹馬戲也演大戲,如《王昭君》、《賽昭君大報冤》等,角色行當增至七個,即生、旦、凈、丑、末、貼、外,時稱為“七腳戲”。
竹馬戲是從民間歌舞竹馬燈舞發展起來,表演動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眉眼傳神,因此,腳步不如手的動作豐富,一般只是上身左右搖擺和扭動,這是早期扮演者騎竹馬,下身為畫上馬腿的垂幅所遮蓋和只能進退表演的痕跡。表演形式上還保持“地下臺”的特點,一出臺走“大圓圈”,丑角用“大跳”,生角用“小跳”,女角踏“四角頭”。旦丑的表演有一套獨特的程式:旦角手置前胸,腳行蹀步,行進時,腳尖翹起,每步約3寸;手法有指手、分手、啄手、螃蟹手等?!芭e天”是旦角特有的動作,表演時用墊腳,雙手舉天,與梨園戲舉天的表演有所差別。早期旦角演出常把腳跟提起藏在褲管里,腳尖著地,另裝木蹄,猶如纏足婦女行走,裊裊娜娜,近似京劇的蹺功,為民間小戲所少見。丑角的基本身段有曲腿、搖肩、雀躍;表演程式有跳步、雙手指地、一手指身邊、一手指肚邊、舒扇在肩邊、出水看等。表演粗獷活潑,一句道白就有一個動作,一種表情。老藝人林順天在《過渡弄》扮演臭騷的丑角形象頗像出土的古代陶俑。
《跑四美》,又稱《打四喜》,這是竹馬戲在農村演出時,為慶賀豐收,祈求明年有個好“年冬”一種獨有的表演形式,亦稱“乞冬”。早期竹馬戲尚在“落地掃”階段,表演時只在地上鋪上一條草席,由四個旦角出場,左手扭住馬頭在胸前把衣服扭成一個馬頭形狀表示騎馬,右手拿一竹竿后改為馬鞭。每個演員均由左內側出場,一個小跳步,揮舞馬鞭“走四門”即四臺角,后在臺中亮相,分別唱春、夏、秋、冬各四句臺詞,由右內側下場。最后四個演員一齊出場,走“雙出水”隊式,合唱一段臺詞后下場。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