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作品21
敲打鐵皮的叮當聲對于老人來說是最悅耳的旋律。
▲柯老伯打造的鐵箱子由于做工精良而一直十分暢銷。
▲一張白鐵皮在柯伯手中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被歲月打磨得锃亮的鐵砧板。
隨著一陣“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位于汕頭老市區鎮平路中段柯老漢的“白鐵”作坊時不時會引起到小公園片區游玩客人的注意,對于這種日漸“消失”的鐵皮制品用具加工作坊,覺得“新鮮”或是“懷舊”的游客們有的還拿出了手機進行拍照。早已見慣不驚的柯老漢依然揮錘專心忙活,曾經在街頭巷尾常見的那榔頭敲擊鐵皮的場景已隨歲月的流逝或將慢慢成為時光里一種雋永記憶。
在柯老漢的店中看到,店內置放或懸掛著白鐵皮打制而成的文件柜、鐵桶、排氣管、油漏斗、燒烤爐等用品,柯老漢正全神貫注地錘打著文件柜的執手配件。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在柯老漢心目中,就是生活里最優美的旋律,這首“命運交響樂”幾乎貫穿了他的人生。聊起白鐵皮手藝活,72歲的柯老漢的思緒一下子回到自己青年時代,10多歲的他跟著父親學藝,經過勤學苦練,他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量、剪、敲、焊一整套打制鐵皮制品用具的手藝。“那個時代家里窮,無法供我讀書,只能出來干活了,但要進生產組也不容易,就這樣‘子承父業’學打鐵了,沒想到自己敲敲打打,一干就是近60年。”由于手藝精湛,收費合理,柯老漢打制的鐵皮制品用具十分熱銷,尤其是他“出產”的白鐵皮文件柜,更是供不應求,接活不斷。柯老漢稱,年輕時他打制的白鐵皮文件柜除了自家的門前零售外,還批發給不少箱包商店,生意十分紅火。
柯老漢介紹,上世紀50至8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曾大部分使用鐵皮制品用具,用白鐵皮制作的水桶、盆、鍋、壺等日用品因經久耐用而深受人們喜愛,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使用鐵皮制品,這也就催生了那個時代眾多的打白鐵加工作坊。那時居民家里的鐵桶、鐵鍋、鐵面盆什么的損壞了,也是要拿到打鐵加工作坊進行“點錫”或是“換底”修補,收費是五分錢到三幾毛錢。柯老漢回憶,那時一天能賺上1元錢可就是一筆巨大財富,是可以養活一家子的。從上世紀80年代后,更為輕巧、實惠的塑料制品開始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打鐵加工行業也就漸漸“退市”,淡出了老百姓的視線了。現在,老市區的鐵皮制品加工作坊已經少之又少了,而像柯老漢這樣高齡還在執業的“掌柜師傅”更是稀少,幾乎是“國寶”了。
正是靠著白鐵皮加工這門獨特的手藝活,數十年來柯老漢敲敲打打,讓一家子也過上了紅火日子。“現在,孩子們都事業有成,也早就勸說我‘下崗’安享晚年,但我在家里歇了一段日子,卻覺得空落落的,渾身上下無一處舒服,每天無事干還真的是度日如年。就這樣,我還是重操舊業再次‘上崗’了。當然,現在干活已經不再是昔日為了謀生了,而是一種精神寄托,安享晚年的‘特別方式’,看到我重返‘崗位’后精神煥發,孩子們也放心了,只是勸我每天干活不要太累,權當是活動一下放松身體就可以”,柯老漢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知足常樂,勞動是福,勞動就是延年益壽的最好方式”。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