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正殿大成殿。
漫步孔廟中,處處充滿文化氣息。李迅馳 攝
孔廟在榕城鬧市中愈顯莊嚴和靜氣。鄭楚藩 攝
□李迅馳
揭陽有座“進賢門”,那是城市的地標。每當別人提起“揭陽”,我總會想起那座古色古香的城樓,仿佛是它撐起了千年古邑的門面。這里自古是片崇文尚賢的土地,宋朝時就有“揭陽多士天下都”的贊譽,而在明代潮州府的“戊辰八賢”中揭陽籍士人就占據多數,可謂文風蔚起,賢達濟濟。
到揭陽市區,我常喜歡到進賢門走走,感受昔日“譙樓曉角”的遺韻,徜徉在“老揭陽”的市井風情中。一次偶然,我穿過進賢門,沿著城樓后的街道游走。不遠處,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原來這是揭陽的孔廟!從此成為這里的常客。
孔廟周邊曾是古縣衙所在的政治中心,至今也是喧囂鬧市。然而,當你站在孔廟門口,感受到的卻是靜氣。繁茂深秀的綠葉間,深紅厚重的照壁上鐫刻著“太和元氣”四個大字,開宗明義向來者彰顯著儒家圣域的博大底蘊。我拜謁過一些孔廟,揭陽孔廟“太和元氣”的題字至今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明代武官楊芷的手筆,古拙蒼勁中躍動著靈秀,洋溢著孔門之學莊嚴而又活潑的氣象。
繞過照壁,走進欞星門便漸入佳境了。大成門雄踞正中,鄉賢祠、名宦祠分列兩廂。紅墻琉璃瓦映著門前泮池中的碧水,分外清麗。泮池兩側的門上,“金聲”和“玉振”的大字光芒耀眼。這一格局,正是應孟子贊嘆的“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而設。作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構筑成了華夏民族精神的宮殿,巍巍然如眼前的大成門這般。
穿過泮橋,拾階而上,登堂入室便是儒學的殿堂。走過大成門,映入眼簾的是大成殿。大成殿坐落在庭院正中,雕廊畫棟美輪美奐,飛檐翹角氣宇軒昂。站在殿前,仿佛眼前建筑是皇城的故宮,氣勢不凡。殿中,“大成至圣先師”的塑像頭戴十二旒冠冕,正襟危坐。這種“素王”的禮遇,緣于世人對儒學的服膺和對孔子的尊崇。殿上高懸著歷代皇帝的御書匾額,康熙的“萬世師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推崇備至,無以復加,孔夫子已然令人高山仰止。他修文德、揚仁義、志大道,奔走的一生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典范。
大成殿前,青石斑駁,翠竹青青,兩旁規整的廊廡仿佛是分列守衛的士兵,又像是杏壇聆教的士子。過去旁祀著孔門后學圣賢的廊廡,現在是孔子生平主題展廳。廳內光影明滅間,歷史畫卷徐徐張開,將夫子的傳奇人生娓娓道來:“大哉孔子!”
揭陽人是非常尊孔崇儒的,這在孔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揭陽孔廟占地約15000平方米,由130多間房屋構成,規模在華南地區首屈一指。它被譽為“嶺東古建筑的明珠”,正是歷代建設者以至誠用心和精致技藝表達的對孔子的禮贊。大成殿的露臺前,只有御道石而不設臺階,這種并不多見的設計足以體現孔子在揭陽人心中的神圣。殿內石柱上四條被認為是潮州木雕經典之作的盤龍栩栩如生,騰云駕霧,置身其間令人越發思古之幽情。隱約似有鼓樂齊鳴,恍若祭孔大典磅礴展開……
在揭陽,人們習慣把孔廟稱做“學宮”,顧名思義這是古代讀書的地方。明倫堂便是講學之所,在悠悠舊時光里,這里想必是弦歌不絕,書聲瑯瑯。如今,堂中擺上復古的書桌,掛著國學名句,夫子的教誨猶在耳側。講臺上,舉辦“開筆禮”時老師用毛筆寫下的“人”字引人注目,耐人尋味。行走在廟內忠孝祠、節孝祠和文昌祠等其他地方,同樣無不讓人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春風化雨,滋潤滿庭芳草秀麗青蔥。
走出孔廟時,大成門兩側的名宦祠、鄉賢祠再次引起了我的注意。在過去,這里分別祭祀著歷代主政揭陽有政績的官員和揭陽籍的賢達,紀念著那些儒家士人“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的德行,燭照后人。我聽說本土有個風俗,古代但凡到揭陽赴任的官員都要從進賢門走過,取個好意頭。男子娶妻或者學生升學也要如此,以求吉祥,這一傳統至今仍有保留。我想,如果大家從進賢門走過,更應該繼續走一走,走到揭陽孔廟好好看一看……
(編輯:孫兒君)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