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在揭陽漁湖榕江邊(今天的揭陽市區榕東辦事處鳳林村榕江邊)有一座三孔橋,橋的一半是灰、一半是石,因年代久遠已經崩塌,這就是姑嫂橋。古時漁湖鎮人上揭陽縣城只有一條路可走,漁湖人親切的稱之為南路,姑嫂橋就是條路的必經之橋,姑嫂橋崩塌后,人們在姑嫂橋原址建起一座集交通、防潮一體的水閘,但隨著望江北路的建成,南路也失去了作用,路被廢棄,如今剩下孤零零的一座水閘……
說起姑嫂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末年,漁湖鳳林村有一吳姓富人,人稱吳員外,一條小河流經吳員外府邸一直流入榕江。在小河的出口處水流很急,形成一個漩渦,人稱三角渡。住這一帶的東鄉、廖蔡洋、盧頭、潮美、后河幾個村的村民上縣城必須經過此地。因此鳳林村人在此設船擺渡,但臺風季節,搭渡很危險,每隔不長時間就有因為大風聚起覆舟之事故發生,所以這一帶村民們很想在這里造橋。可是鳳林村的吳員外家里破肚軍師在吳員外耳邊吹奉說流經吳府入榕江的河流風水很好,如造橋會破壞風水。所以吳員外勾結官府,極力反對村民造橋。
話說東鄉村住著一戶魏姓人家,家里只有姑嫂兩人,嫂子孫氏早年守寡,單生一子。其姑也因失婿歸住娘家。因此姑嫂相依為命,靠織布出售度日,共同撫養這個獨苗香丁。姑嫂眼見孩子一年一年長大起來滿心歡喜,誰料在孩子10歲那年在農忙季節挑草回家剩渡過河時遇大風落水失足落水……姑嫂倆哭得死去活來,更感無橋之苦,于是她們暗暗立下誓愿:定要造橋,造福百姓。因此姑嫂兩人更加勤勞織布積錢,很多附近窮人知道后也一點點捐錢給姑嫂倆,幫她們籌錢造橋。但因吳員外勾結官府極力反對造橋,所以姑嫂和鄉親們不敢輕舉妄動。直到有一天吳員外的婢女報信說吳員外和縣太爺赴潮州府接受征收“三餉”事務,姑嫂兩立即與四鄉串聯,趁機修橋。附近鄉親們在姑嫂的感召下,自備干糧和工具立即投身到修橋中……不久橋便建成,正當鄉親們正在為此高興時,突然吳員外帶兵丁和家奴趕來,喝令毀橋。魏家阿姑立即挺身而出,稱:你敢毀橋,誓與你拼命。后來在橋上和吳員外扭打時,兩人一起跌落橋下被水卷走……人們為了紀念姑嫂倆為民造福的功德,便把橋定名為“姑嫂橋”。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