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楊帆、黃思程、記者羅勉報道從潮州市饒平縣了解到,近年來,該縣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以科技創新引領獅頭鵝產業創新發展為試點破題,依托縣獅頭鵝國家保種中心,聯合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打造國家級科技小院,引進多名科研人員長期入駐、扎根農村,圍繞獅頭鵝選種、育種、飼養、加工等開展全產業鏈科研攻關,指導農戶科學化養殖、生產,有效破解科技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為我縣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有益借鑒。
獅頭鵝原產于饒平縣浮濱鎮,是我國目前培育出的體型最大的優良品種鵝,有“世界鵝王”之稱。近年來,該縣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充分調動“政、產、研、學、用”各方力量,選準縣獅頭鵝國家保種中心建設單位(廣東立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作為建院企業、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作為共建單位,建立“校地企”合作機制,積極整合各方資源要素,聯合推行“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農戶”新模式,通過“產學研用一站式”服務,切實解決小院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團隊入駐、科學普及、技術推廣、成果應用轉化等問題。
浮濱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介紹說,依托“科技小院”,饒平縣柔性引進了中國農業大學、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的15名高層次人才,并成功吸引中山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6名高校生落戶廣東立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饒平縣獅頭鵝產業發展增添新動能。謀劃共建“政產學研用”科教示范基地、“獅頭鵝”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平臺,助力“科技小院”做大做強。同時,科技小院還采取“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方式服務農戶,努力把更多本地農民培養成為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土專家”“田秀才”,打通服務農民的“最后一公里”。
饒平獅頭鵝產業歷史悠久,養殖規模大,但存在飼養不規范、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技術支撐等瓶頸問題。堅持問需于民,以“科技小院”釋放“破題大招”,小院師生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養殖、加工企業開展實地調研,把準獅頭鵝全產業良性發展脈搏,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技術與種業生產的深度融合,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廣東立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余紫云說,我們企業跟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共建了“科技小院”,在合作過程中,我們發現獅頭鵝存在一些弊端,“科技小院”里有涉及疫病防控、食品加工、品牌營銷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專家們通過開展飼料替抗、種蛋消毒、細菌分離鑒定等相關實驗,成功開發了飼料發酵技術、獅頭鵝種鵝無抗養殖技術,建立適用于規模化鵝場的綠色、生態、經濟的疫病防控技術,并優化“獅頭鵝鹵鵝”保鮮、儲存技術。我們企業得益于科技小院的技術支持,依托獅頭鵝健康養殖技術,成功使母鵝發病率降低20%~30%、雛鵝育雛期的成活率提高5%以上,種鵝養殖規模從2萬多只增長到3萬多只,為饒平獅頭鵝養殖及加工企業增收近500萬元。
該縣依托科技小院搭建獅頭鵝產業鏈對接橋梁,還探索建立“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開展“訂單”農業,形成“前期企業提供鵝苗、管理和技術支持——中期農戶自行將獅頭鵝養成年——后期企業以高于市場價5%的價格進行回收”的閉環模式,帶動2280多戶農民戶均增收1000多元,實現農戶、企業“雙贏”。
浮濱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表示,接下來將依托“科技小院”,重點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繼續深化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在獅頭鵝飼養、疾病防控、良種選育、產品加工等方面開展科技研發、攻關,促進產業提質增效。二是積極開展技術示范推廣。面向獅頭鵝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重點群體舉辦技術培訓班,建設示范基地,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讓科研成果惠及更多農戶和企業。三是發揮“科技小院”橋梁作用和人才優勢。在品牌打造、產品營銷等方面開展對外合作,讓我縣獅頭鵝名揚四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此文章圖文來源:中國發展改革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